GA黄金甲:徐州体育中心:城市肌理中的活力引擎
清晨六点的徐州体育中心,薄雾还未散尽,塑胶跑道上已响起此起彼伏的脚步声。穿荧光绿运动服的大爷举着太极剑划出弧线,扎马尾的小姑娘抱着篮球蹦跳着穿过林荫道,遛狗的阿姨停在雕塑前拍照——这座矗立在云龙区的巨型“椭圆宝石”,正以最鲜活的姿态,唤醒城市的每一个细胞。
一座建筑的时空对话
徐州体育中心始建于1992年,如同一枚被时光打磨的琥珀,封存着三十年的城市记忆。初建时,它以“苏北第一馆”的姿态惊艳亮相:椭圆形主场馆如巨蚌张合,金属框架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;外围看台呈阶梯式铺展,能容纳三万观众同时呐喊。设计师巧妙融合了汉代石刻的雄浑线条与现代建筑的几何美学,让钢筋水泥有了历史的呼吸感。
如今,经过两次扩建,它早已超越“体育馆”的定义:副馆化身恒温游泳馆,玻璃幕墙映着波光;室外篮球场嵌在绿树丛中,少年们的喊叫声撞碎蝉鸣;地下停车场藏着数千个车位,却从未因拥挤而失去秩序。老徐州人说,这里像一棵“生长的城市树”,每片新叶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——从亚运会选拔赛到中超联赛,从群星演唱会到非遗展览,每一次脉动都与城市同频。
多元舞台上的城市表情
它是竞技场的热血沸腾。2023年中超联赛,徐州队主场迎战强敌,五万人齐声高唱《徐州之歌》,看台上红色海洋翻涌,进球瞬间烟花炸裂,连场边的梧桐叶都被掌声震得簌簌发抖。运动员冲进场内拥抱球迷的画面,成了徐州人手机相册里最亮的那帧。
它是文艺圈的星光盛宴。周杰伦“嘉年华”巡演在这里点燃夏夜,荧光棒组成银河倾泻而下;话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在此驻场半月,老戏骨们的一颦一笑让年轻观众读懂了信仰的力量。就连市井烟火也在这里扎根:每年秋季的农产品展销会,农民伯伯挑着新鲜果蔬挤满展厅,蒜香混着汗味飘向空中,成了最接地气的“城市交响”。
市民心中的精神家园
对普通徐州人而言,体育中心更像“第二个家”。退休教师王大爷每天雷打不动来散步:“这里的跑道我走了二十年,每一块砖都认得我。”初中生小宇周末必来打羽毛球:“这里有空调的场馆,就算冬天也能挥汗如雨。”甚至流浪猫都知道这里的温暖——它们蜷缩在看台角落,等待好心人投喂剩饭。
疫情期间,它变身核酸检测点,志愿者穿着防护服在烈日下维持秩序;洪水来袭时,它作为临时安置点,为受灾群众提供避风港。这些时刻,没有镁光灯,只有平凡人的善意在流淌,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。
当暮色笼罩徐州城,体育中心的灯光次第亮起,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。它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,更是城市精神的具象化表达——在这里,汗水与欢笑交织,传统与现代碰撞,个体与集体共鸣。未来的日子里,它将继续承载着徐州人的热爱与期待,在岁月的长河中,永远做那股推动城市向前的活力引擎。
留言: